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-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

【人勤春来早】新农人抢抓农时育秧苗

  本报记者 崔诗健

  

      四月,正是水稻育苗的黄金时节。记者走进太子河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,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。

  太子河区绿道种植家庭农场是沙岭功能稻米小镇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农场负责人刘洪刚是一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,他原本在鞍钢从事管理工作,但发展家乡农业的想法很早便在他的心里扎根,在合适的契机下,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投身农业。

  当天上午,记者跟随刘洪刚走进农场的育苗基地,一台大型筛土机正高速运转。铲车司机熟练地操纵着铲车,精准地将粗土送进筛土机的漏斗。随着机器转动,粗土中的杂质被分离出来,细如粉末的苗床土顺着传送带倾泻而下。与传统的人工筛土相比,这台筛土机效率大幅提高,为秧苗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。

  在距离筛土机十米开外的育苗机上,摆盘、铺土、播种等工序一气呵成。这台机器每小时能完成1080盘,全天预计产出1.1万盘左右。“现在正是抢时间的时候,早一天出苗就多一成丰收把握。”一名添土工紧盯着传送带说。育苗机的应用,让育苗工作变得更加高效、精准。与过去人工育苗相比,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,还能保证每一盘秧苗的播种密度和深度一致,大大提高了秧苗的质量。工人们在忙碌的同时,有说有笑,现场一片繁忙而和谐的景象。

  在育苗机两侧,10余栋大棚整齐排开。走进大棚,里面的工人们同样忙个不停。5名工人一组,分工明确,4名工人熟练地摆放秧苗盘,1名工人紧跟后面平整土地、填平沟壑。“这个大棚有64米长,能摆2700余盘秧苗。”一名女工边忙碌边说,她时而蹲在地上摆盘,时而站起身来取秧苗。摆放完毕后,工人们会仔细地在上方扣上一层塑料膜,这层膜不仅能保持秧苗所需的湿度,还能有效防止苗盘破损。

  刘洪刚陪着记者穿梭于各个作业区,他的鞋子上沾满了春泥。刘洪刚说,“春季育苗期间,农场里雇了30多名周边村民。这些村民每天能赚150多元。看着当地村民每天有活干,能挣点钱,我心里就踏实。我就想通过农场的发展,带动当地年龄较大的群体增加收入,让大家都能从春耕生产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。”一位参与农场工作的村民告诉记者,以前农闲时只能在家闲着,现在到农场干活,不仅有了收入,还能和老伙计们一起聊聊天,日子过得充实多了。

  谈及农场未来规划,刘洪刚表示,接下来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,引入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,提高生产效率和稻米品质。“我返乡创业10年了,见证了农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和农民生活的显著改善。从以前的人工劳作到现在的机械化生产,农业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。我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,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,也让更多人了解粮食种植的不易,珍惜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。”刘洪刚感慨。

  目前农场自营水田800亩、旱田200亩,加上代管地块,今年4万余盘秧苗将播种1800余亩土地。在农场的角落里,农机、肥料早已准备妥当,静静等待十余天后与破土而出的新绿共赴春耕之约。


责任编辑:程月
辽阳新闻网官方新闻门户-权威媒体 辽阳门户
关于我们    │    广告服务    │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│    网站公告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21120220005    备案号:辽ICP备19002784号-2    辽公网安备21100202000245
辽阳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
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 VX:21517825